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8月20日启幕
马可欣
人民网西宁7月29日电(况玉)本网从7月28日召开的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本届运动会将于8月20日至25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举办。截至目前,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。
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,其中竞赛项目共有10个大项、55个小项:有民族武术、押加、拔河、举沙袋、民族式射箭(复合弓、反曲弓、牛角弓、现代传统弓)、民族式摔跤(绊跤、北噶、搏克)、民族马术(民族赛马、走马、骑马射箭、跑马拾哈达)、藏棋、赛牦牛、锅庄10个竞赛项目。表演项目分为竞技类、技巧类和综合类,13个代表团均将组织1个具有观赏性、竞技性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。共有西宁市、海东市,6个自治州,7个自治县,青海大学、青海民族大学、青海师范大学、青海理工学院、青海职业技术大学20个地区和单位参赛。
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:青之源,海之韵
据了解,作为每四年一届的民族体育盛会,本届民族运动会突出“民族团结的盛会、群众体育的盛会”基本定位,深度融合时代特征、民族特色与黄南地域特点,确定以“相约神韵黄南·共谱团结新篇”为赛事主题,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,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,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。
多元办赛激活区域发展。本届赛事创新采用“农体文旅商”融合机制,打破集中办赛传统,10个项目分散于黄南州4市县标志性景区举办。通过“赛事+”模式,推动体育与农业、文旅、商业联动,形成区域发展叠加效应。
特色项目彰显文化底蕴。本届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中新增并保留了一批最具民族特色、最能体现传统体育精髓的项目。新增项目赛牦牛、锅庄既保留了“原汁原味”的民俗风情,又通过规范竞赛规则实现了“趣味性与竞技性”的平衡。项目设置的调整,让赛事彻底回归“民族性”本质,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展示的生动载体。
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吉祥物:羚宝
场馆建设着眼长效惠民。黄南州投入6800万元(含中央彩票公益金)改造州体育场,融入多民族建筑元素,成为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地标。赛事利用“特色体育小镇”等存量资源,完善配套设施,赛后将长期服务群众体育,实现“办赛兴馆惠民”目标。
参赛阵容呈现多元结构。20个代表团、19支队伍涵盖8市州、7自治县及5所高校,新增2支大学生代表队302名运动员,汉族选手比例较上届提升。1933人的参赛规模中,各民族运动员在锅庄、射箭等项目中同场竞技,构建起多层次民族体育交流平台。